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徙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司法解释
(一)201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題的解释》(自2011年4月8日起施行),就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至1万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髙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二条诈骗公私财物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酌情从严惩处:
(一)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
(二)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的;
(三)以賑灾募捐名义实施诈骗的;
(四)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五〉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诈骗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前款规定的情形之一或者属于诈骗集团首要分子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第三条诈骗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且行为人认罪、悔罪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七条、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的规定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一审宣判前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四)被害人谅解的;
(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二)根据1996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以诈骗罪追究上述人员“数额较大”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应以诈骗罪追究上述人员“数额巨大”的刑事责任(虽然这一解释对犯罪数额的规定与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不一致,但是,认为应以诈骗罪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的见解,值得肯定——编者说明)。
三、诈骗罪刑指导意见
2010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就诈骗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如下:
构成诈骗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度内确定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3个月拘役至6个月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以在3年至4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起刑起点。
(3)达到数额特别巨大起点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在10年至12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依法应当判处无期徒刑的除外。
在最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诈骗数额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亊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四、“拆东墙补西墙型诈骗”之数额计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的规定,对于多次进行诈骗,并以后次诈骗财物归还前次诈骗财物,在计算诈骗数额时,应当将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扣除,按实际未归还的数额认定,量刑时可将多次行骗的数额作为从重情节予以考虑。这里的“多次进行诈骗”,可以是对多人实施多次诈骗,也可以是对同一人实施多次诈骗。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单次诈骗中“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是否应当扣除?笔者赞同下述主张:多次诈骗中“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应当扣除,根据“举重以明轻”的法律逻辑,多次犯罪尚且如此,单次诈骗中“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更应当扣除。无论是单次诈骗还是数次诈骗,只要是“案发前已经归还的数额”都应当扣除。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一、诈骗罪的客体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二、诈骗罪的客观要件
诈骗罪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当下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入对方的错误认识。
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
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三、诈骗罪主体要件
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直接故意犯罪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
(1)从行为人的认识因素看
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犯罪的间接故意只能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2)从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看
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显然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排除障碍,积极地甚至顽强地实现犯罪目的,造成犯罪结果。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持希望的心理态度,而是持放任的心理态度。“放任”就是对结果的发生与否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发生结果他不懊悔,发生结果也不违背他的本意。在放任心理支配下,行为人就不会想方设法,排除障碍,积极追求或是努力阻止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意志因素的不同,是两种故意区别的关键所在。
(3)从特定危害结果看
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对这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相同。对直接故意来说,其行为性质与结果性质是同一的,其结果也是特定的,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客观上有相应的行为,即构成特定的故意犯罪,危害结果发生与否不影响定罪,而只是在那些以结果为既遂要件的犯罪里是区分既遂与未遂形态的标志。对间接故意而言,特定的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结果发生与否都不违背其意志,都包含在其本意中,因而要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仅有行为而无危害结果时,尚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此种犯罪(包括其未遂形态),只有发生了特定危害结果才能认定构成特定的犯罪。即特定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决定了间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与否。
案例
某诈骗罪不成立的判决理由:该罪的犯罪构成不仅要求被告人有欺骗、故意隐瞒行为,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纵观本案,现有在案证据不能证实魏麒仁虚构了涉案项目导致中强公司产生错误认识,也不能证实魏麒仁故意隐瞒了圣荣公司的资产情况导致中强公司借款圣荣公司,亦不能证实魏麒仁有故意逃避债务的行为,更不能证实所借款项被魏麒仁个人占有,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因此,本案认定魏麒仁构成合同诈骗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咨询问题】沈律师您好,在你博客中发现你是一位社保领域的专业律师,最近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特向您咨询一下:我是一家公司的社保工作人员,公司今年让我伪造材料,伪造的是工资表,降低社保缴纳基数,少缴社保,数额较大,社保局和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工作,也认同这份材料,所以算社保局这边已经通过了。但是我还是担心,我查了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规定,和劳动监察条例和刑法,对于社保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没有我这种社保机构稽核完了再查出来追究什么责任的条款,我看刑法,刑法中也没有规定我这种调低社保缴费基数的刑事责任。但是我今天仔细研究了一下诈骗罪,诈骗罪分为普通诈骗罪和具体的一些诈骗罪。我这种情况属于普通诈骗罪吗?算不算单位诈骗员工或国家的社保?社保属于诈骗罪的对象吗?感觉我这种情况套用诈骗罪的认定条件也能勉强,这两天还看到偷逃高速公路收费也可以定诈骗罪,所以我这种情况算不算诈骗罪我真的搞不清楚了。单位犯诈骗罪,我作为直接负责人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在您经手的案子里,或者您所知道的情况,我这种帮用人单位伪造材料调低社保缴费基数的法律责任是什么啊?我挺害怕的,因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在这么做,我就是换工作的话也没办法?我不知道怎么办了,请教您,请您一定回复!!谢谢!祝您工作顺利!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解答】
感谢您的真诚与信任。就我们目前所了解和经历的案件,无因为伪造材料降低缴纳社保基数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就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一定有其他人员关注,就此答复,抛砖引玉。
首先,伪造工资表,降低社保缴纳基数,少缴社保,数额较大,虽然通过了社保局这关,但仍然有可能受到其它部门的调查,比如统计部门的查处,如果有相应的违法行为,单位和直接主管人员可能会受到行政处分或罚款。但是该处罚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直接主管人员,并没有覆盖到企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对单位的罚款最高可达20万元(新的《统计法》实施以来,统计执法部门加大了统计执法力度,行政处罚力度也将从以前的最高5万元提高到20万元)。
其次,至于您提到的单位少缴社保是否构成诈骗罪的问题,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国目前单位还不是诈骗罪的主体,因此对于单位实质上少缴社保的行为,数额过大,也不能构成刑法意义上的诈骗罪。因此该种行为,目前只能受到社保稽查部门的处罚。当然了,法治总是一步步地往前推进,随着新情况的出现,不排除以后刑法修正而将此行为也能构成诈骗罪。
最后,《社会保险法》第十一章为专门“法律责任”章节,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有可能构成诈骗罪的主体中也没有包含企业中直接负责社保工作的主管人员。只规定了社会保险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恶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个人可能构成诈骗罪。
对于单位少缴社保的行为,目前责任方式有三种:一是改正,即限期缴纳或者补足;二是滞纳金,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三是执行罚,即对经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不缴纳或者补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同时将通过银行划拨,扣押、查封、拍卖相应财产强制征收。可见对于这种行为,其直接负责人员不需要承担行政或是刑事责任。
但是对于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违法行为,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却有可能将面临罚款。《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社会保险登记是社会保险费征缴的重要环节,是对社会保险缴费义务人进行管理的基础。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职工就无从参保,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也无法进行监督。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用人单位成立后30日内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另一种是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存在上述情形,用人单位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面临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罚款。
相关法规:
《统计法》第四十一条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予以通报;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二)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的;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的;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